发布时间:2025-02-07 11:24:08
标签理论起源于符号互动理论,它解释了越轨行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即越轨被视为社会互动的结果。这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萌芽期、形成期和繁荣期。
萌芽期始于1938年坦南鲍尔的《犯罪与社会》一书中,他提出犯罪是由社会互动界定的,越轨行为是一个被指明、描述和形成意识的过程。这一理论的初步形态在坦南鲍尔的著作中已见端倪。
形成期在1951年,莱默特的《社会病理学》标志着标签理论的雏形。他将越轨分为初级越轨和次级越轨,强调初次越轨行为若被公开并被社会定义为越轨,就可能转化为再次越轨。莱默特强调标签的催化作用,即越轨行为的形成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繁荣期在1963年,贝克尔的《圈外人》进一步系统阐述标签理论,他定义越轨为社会对“冒犯者”的标签化结果。贝克尔提出,越轨并非自然或教化的产物,而是社会对个体行为的反应。他强调正常人如何被贴上越轨标签,并提出将分析重心从越轨行为转移到“道德提倡者”,标志着标签理论的繁荣和广泛接受。
扩展资料
标签理论(Labeling theory)是以社会学家莱默特(Edwin M.lement)和贝克尔(Howard Becker)的理论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初级越轨”,但只有被贴上“标签”初级越轨者才有可能走上“越轨生涯”。一个人被贴上“标签”,是与周围环境中的社会成员对他及其行为的定义过程或标定过程密切相关的。因此,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一种重新定义或标定的过程来使那些原来被认为是有问题的人恢复为“正常人”。